- 孙兰义,郭庆丰,费维扬
在内径60 0填料塔中 ,用空气 富氧水系统对3 8和5 0QH 2型扁环填料的流体力学和传质性能进行了研究 ,得出计算其压降、液泛气速和传质单元高度的关联式。并与3 8鲍尔环、5 0鲍尔环和3 8环矩鞍填料进行了比较 ,结果表明 ,QH 2型扁环具有优良的流体力学和传质特性。
2002年03期 7-10+2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下载次数:2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1 ] - 司华峰,郭开华,舒碧芬,樊栓狮
在前已建立的湍流降膜吸收模型[1] 基础上 ,进一步进行数值模拟 ,并利用所得结果对各传递现象的控制参量进行讨论 ,结果发现在湍流降膜吸收过程中 ,新控制参量Pe数对吸收过程具有决定性的控制作用 ,Pe数越大 ,传热对动量和质量传递的影响越强。
2002年03期 11-1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下载次数:1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 ] - 杜翔,吴少敏,李长庚,杜英生,宋建中,邢继光,苏宁
针对某些中小型催化裂化装置存在的吸收稳定系统中吸收 /解吸塔单塔流程吸收效果不佳的问题 ,根据吸收 /解吸过程基本原理 ,从能耗、吸收效果和控制几个方面分析单塔流程与双塔流程各自的特点 ,提出了与双塔流程吸收效果相当的单塔改造方案。结果表明 ,方案可行 ,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
2002年03期 16-2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k] [下载次数:3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1 ] - 2002年03期 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k] [下载次数:5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黄雄斌,伍浩松,施力田
在一内径为 12 0 0mm容积为 1.5m3 的搅拌槽中 ,使用CBY螺旋桨、 4 5°斜叶桨和六直叶涡轮桨 ,对牛顿流体采用量热法 ,研究了列管外壁的局部传热膜系数的分布情况。实验结果表明 ,对轴向流桨和径向流桨 ,列管外壁的局部传热膜系数有不同的分布 ;列管外壁各点的局部传热膜系数均与ε0 .197成正比。此外 ,文中还研究了桨叶离底距离、桨径等因素对列管外壁局部传热膜系数的影响。
2002年03期 22-26+3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k] [下载次数: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 ] - 刘海峰,赵艳艳,王辅臣,龚欣,于遵宏
在研究了射流交叉角度和密度比对同轴交叉射流轴线轴向速度影响的基础上 ,采用DualPDA进一步研究了受限同轴交叉射流的轴向速度沿径向的分布。文中分别研究了射流交叉角度和密度比对径向速度分布、回流区长度、回流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射流交叉角度、射流介质密度比越大 ,速度分布越陡 ;回流区越长 ;最大回流量与θ-1成线性关系。
2002年03期 27-3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k] [下载次数:1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张军,陈听宽,罗毓珊,王海军
对垂直同心环形管内上升气液弹状流向团状流的转换进行了一定的研究。根据弹状流及团状流的流动特性 ,并考虑同心环形管的结构特征 ,建立了垂直同心环形管上升气液团状流向环状流转换的新的理论模型。通过文中的实验数据及其他研究者的实验数据对该模型的预测性能进行了检验 ,并与其他研究者的模型进行了比较 ,最后还对环形管结构参数对转换的影响进行了一定的分析。
2002年03期 31-34+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下载次数:1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1 ] - 王嘉骏,冯连芳,顾雪萍,王凯
传统的搅拌设备手工设计过程耗时且易出错 ,鉴于设计的复杂性和经验知识为主的特点 ,采用将其和专家系统技术相结合的方法 ,以实现搅拌设备的智能化计算机辅助设计。对搅拌设备的过程设计思想和算法 ,以及过程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分析。认为如何将数值计算、定性推理和复杂的设计流程、大量的数据查询完美地结合起来 ,是系统开发的首要解决问题和实现的关键。对此智能化设计系统的实现方法、开发环境、功能结构和主要特点及难点进行了阐述。
2002年03期 35-3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2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 ] - 高继慧,吴少华,马春元,秦裕琨
介绍了采用真实烟气的 30 0 0m3 /h排烟循环流化床烟气脱硫工艺 (CFB FGD)及其中间试验装置 ,通过实验研究了钙硫摩尔比 (Ca/S)、近绝热饱和温度差 (ΔT)、烟气湿度、喷水量、入口SO2 浓度、浆液雾化质量、脱硫灰循环等对脱硫效果的影响。实验表明 ,CFB FGD工艺在停留时间小于 6s、烟气流速v =4— 6m/s、Ca/S =1.2、ΔT =10— 12℃时可实现高达 90 %的脱硫效率。
2002年03期 39-42+5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下载次数:2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姚勇,黄杰,宋显洪
介绍了空气预过滤的重要性 ,测定了PA 6T微孔管过滤空气的效率和压力降 ,分析了影响过滤效率、压力降的因素。实验结果表明 ,PA 6T微孔管具有过滤效率高、压力降低、容尘量大等特点 ,适合于空气的精密过滤
2002年03期 43-46+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k] [下载次数:1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 ] - 原宇航,孙之南,王学魁
高压水射流粉碎技术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项新型粉碎技术。文中介绍了水射流粉碎机理和新研制的后混合靶式水射流粉碎装置 ,并通过原盐粉碎实验证明 ,水射流粉碎具有效率高、工艺简单、产品粒度可调等特点 ,是一项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粉碎技术。
2002年03期 47-4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k] [下载次数: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1 ] - 白冬梅,赵学明,胡宗定
研究了以α 淀粉酶为主的多种酶配合作用对玉米生粉乳酸发酵的影响。添加纤维素酶、酸性蛋白酶和脂肪酶能够加强液化酶和糖化酶对玉米生粉的水解作用 ,提高产酸水平和底物利用率。各种酶的最适添加量为α 淀粉酶 :8u/g干淀粉 ;纤维素酶 :5u/g原料 ;酸性蛋白酶 :2u/g原料 ;脂肪酶 :1u/g原料。在此条件下 ,当玉米粉初始浓度为 14 0g/L时 ,摇瓶产酸 6 5 .72 g/L ,发酵罐中产酸可达 71.6 5 g/L ,达到并超过高温蒸煮乳酸发酵的水平。同时研究了底物浓度对产酸的影响。
2002年03期 50-5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下载次数:5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0 ] |[阅读次数:1 ] - 李柏春,杨刚,吕建华,李春利
以修正的三对角矩阵法作为模拟计算的算法 ,修正的Edwards模型作为求解活度系数的方法对含硫污水汽提塔进行模拟计算 ,并分析和计算热冷进料的配比、污水中氨与硫化氢的浓度、侧线采出位置及热进料温度对全塔的影响 ,优化出该塔的最佳操作条件 ,模拟计算结果与生产实际相符合 ,以此优化的操作条件指导济南石化等八家企业的扩产改造取得良好的效果。
2002年03期 55-57+7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下载次数:3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1 ] - 林涛,余立新
实验验证了二室式和三室式双极性膜电渗析法用于从酒石酸盐制备酒石酸过程的可行性。系统研究了制备过程中的电流效率、能耗、产品浓度和纯度等技术指标。结果表明 ,在酒石酸钠 (或钾 )的转化率达 97%时 ,电流效率在 80 %以上。平均电耗为 2 .31kW·h/kg(二室式 )和 7.0 4kW·h/kg (三室式 )。
2002年03期 58-6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k] [下载次数:3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5 ] |[阅读次数:1 ] - 王克强,孙献忠
根据电解质非水溶液导热系数的变化规律 ,发展了一种根据电解质非水溶液的组成计算其导热系数的普适方法。对不同温度下 191个电解质非水溶液体系的计算结果表明 ,导热系数计算值与文献值的一致性令人满意 ,平均误差 3.4 8%。
2002年03期 62-6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下载次数: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 ] - 李国兵,许松林,许春建,周明
介绍了分子蒸馏基本原理和常用分子蒸馏设备 ,系统地对分子蒸馏过程模型化的研究进展情况进行了叙述 ,重点介绍了蒸发系数法、液体内部传质传热和蒸馏区惰性气体压力对分子蒸馏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结果 ,并对其进行了评述 ,同时对分子蒸馏过程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一些展望。
2002年03期 65-70+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下载次数:8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2 ] |[阅读次数:1 ] - 张利斌,李修伦
总结了流化床中多相流流体力学理论研究的进展 ,着重介绍了流化床中多相流流动模型 ,并对各种模型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和比较。认为流化床中多相流流动模拟计算的困难在于如何准确地描述相间的相互作用。
2002年03期 71-7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k] [下载次数:4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1 ] - 2002年03期 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k] [下载次数:1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 ]
- 2002年03期 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k] [下载次数: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2002年03期 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k] [下载次数: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