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工程

Chemical Engineering(China)

萃取、吸附、吸收及其他传质过程及设备

  • 楝树杀虫成分苦楝素的超临界CO2萃取

    王宏涛;洪燕珍;赵凯歌;苏玉忠;李军;

    苦楝素是楝科植物中制备植物源农药的主要杀虫成分。针对不同种源楝树的皮、叶及果实,采用溶剂浸提法提取筛选苦楝素含量较高的种源作为实验原料,采用乙醇提取,考察液固质量比、提取时间和提取次数等参数对苦楝素提取率的影响。当液固质量比为25∶1、提取时间为4 h、提取次数为3次时,苦楝素的提取率达18%。进一步采用超临界CO2萃取考察压力、温度、萃取时间、原料粒径和夹带剂等参数对苦楝素萃取率的影响,当温度为40℃、压力为20 MPa、时间为2.0 h、原料粒径为40目、夹带剂乙醇质量为CO2质量的12.5%时,苦楝素的萃取率达43.5%。在对萃取液结晶纯化中成功分离得到质量分数达98%的苦楝素。

    2011年01期 v.39;No.263 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8K]
    [下载次数:3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2 ]
  • 第二液相的加入对气液传质系数的影响

    李文秀;韩潇;张志刚;范俊刚;王晓兰;

    以搅拌罐中的水吸收CO2为研究体系,分别采用异戊醇、苯和正己烷为第2液相,通过实验考察了第2液相的加入对气液传质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第2液相的加入对气液体积传质系数KLa有很大的影响,且不同的第2液相的影响程度也不同。在一定的操作条件下,KLa均随搅拌速度和第2液相体积分数的增加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随表观气速(在一定范围内)的增加而增加。KLa值可通过插值函数微商法直接测得,也可通过渗透模型计算得到。直接测得的KLa值与渗透模型计算得到的KLa值的结果吻合良好。说明了渗透模型中的计算过程适合此气液传质系统,模型中的气泡直径及气液接触面积的计算数据可为气液传质过程的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2011年01期 v.39;No.263 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1K]
    [下载次数:2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 ]
  • 载乙醇活性炭在氮气氛围中微波解吸

    连明磊;冯权莉;宁平;胡江良;

    用颗粒活性炭对水中低质量浓度的乙醇进行吸附,饱和后在氮气氛围中用微波辐照解吸,以实现乙醇的回收和活性炭的再生。载乙醇活性炭在氮气氛围中微波解吸的研究表明:随微波功率的增高,乙醇出口质量分数的峰值也增大,且越早出现;在320 W微波功率下,80 s左右即出现出口质量分数的最高峰值,当微波功率不低于320 W时,120 s左右即可解吸完全;微波功率对乙醇出口质量分数曲线影响较大,是影响微波解吸分离效果的重要因素;质量分数4%—8%的乙醇水溶液经3次活性炭吸附-氮气氛围中微波解吸循环后,乙醇质量分数可提纯至95%以上。

    2011年01期 v.39;No.263 10-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7K]
    [下载次数:1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2 ]
  • 横纹管强化吸收器的传热传质实验研究

    李洪亮;柳坤;

    在吸收式热泵的吸收器中,利用LiBr水溶液为工质,对横纹管强化管外降膜吸收过程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影响横纹管传热强化的主要因素为LiBr水溶液喷淋密度、横纹管结构参数节距和槽深,各个因素对强化效果影响不同;与光管相比,横纹管的传热传质效果明显得到了增强,但是不同结构参数节距与槽深的横纹管,其强化传热传质的效果不同。在实验范围内,横纹管强化LiBr溶液吸收水蒸气的传热系数是光管的2.1—3.25倍,传质系数是光管的1.25—1.93倍。

    2011年01期 v.39;No.263 14-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1K]
    [下载次数:2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2 ]
  • 双阀重浮阀塔板的干板压降

    齐福来;

    应用Bolles理论和Klein的各项数据通过对浮阀塔板上安装2种质量不同的浮阀的压降特性进行模拟,开发了新的计算双重浮阀开启和全开时的各平衡点的表观孔动能因子公式以及建立了5个阶段计算压降的方法。对特定的条件进行了计算得到了比较合理的结果。采用各平衡点表观孔动能因子公式可以对双阀重的浮阀塔板的操作弹性有更准确的预计。

    2011年01期 v.39;No.263 19-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K]
    [下载次数:1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2 ]

综合信息

  • 版权声明

    <正>为适应我国信息化建设,扩大本刊及作者知识信息交流渠道,《化学工程》期刊已加入《中国知网CNKI系列期刊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

    2011年01期 v.39;No.263 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K]
    [下载次数: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关于变更办公地址的通知

    <正>中国石油和化工勘察设计协会化学工程设计专业委员会、全国化工化学工程设计技术中心站、《化学工程》编辑部于2010年10月8日起变更办公地址。为便于工作联系,现将有关联系方式通知如下:

    2011年01期 v.39;No.263 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下载次数: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浙江丰利通过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考评

    <正>日前,浙江省经信委、省财政厅、省国税局、省地税局和杭州海关联合公布了《2010年浙江省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评价结果》(浙经信技术〔2010〕577号)。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浙江丰利粉碎设备有限公司技术中心顺利通过考核,成为2010年浙江省企业技术中心。

    2011年01期 v.39;No.263 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K]
    [下载次数: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传热过程及设备

  • 并流多通道管壳式换热器壳侧流场数值研究

    曾文良;邓先和;

    采用多孔介质-分布阻力模型,对一种新型并流多通道进出口结构(MPC)轴流管壳式换热器壳程流场进行数值研究。在传热管长6.0 m不变,分别针对长径比L/D=2.0和L/D=1.5二种情况,研究Re和通道数N对壳侧流场的分布及阻力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相同的Re和L/D下,随着N的增加,壳程的流场分布不均现象得到有效的遏制,壳程压降将急剧降低,最大降幅达到50%以上;当L/D不变时,Re的变化对壳程流场分布影响极小。

    2011年01期 v.39;No.263 23-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8K]
    [下载次数:2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2 ]
  • 换热网络填充函数法的全局优化

    胡向柏;崔国民;涂惟民;俞巧心;

    换热网络全局优化问题属于混合整数非线性规划范畴,其难点是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呈现为严重的非线性和非凸特性,局部最优解陷阱星罗棋布。针对其全局优化的难点,应用一种变换函数的全局优化方法——填充函数法,对换热网络进行全局优化。通过具体的填充函数对某特定算例进行求解表明,通过不断的交替优化,填充函数能够使换热网络目标函数跳出局部最优解,从而更容易得到全局最优解。

    2011年01期 v.39;No.263 28-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9K]
    [下载次数:2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9 ] |[阅读次数:2 ]
  • 干涸后膜态沸腾传热计算模型

    李虹波;陈炳德;熊万玉;

    提出了膜态沸腾传热的物理模型,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对干涸后膜态沸腾传热特性进行分析。通过矩形通道试验数据确定关系式系数,得到了适用于矩形通道的干涸后膜态沸腾传热计算模型,并对计算偏差进行了统计计算。文中提出的理论计算模型与现有不同工况范围内取得的试验数据和已有计算模型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模型计算值与现有试验数据符合良好,且相对于已有计算模型,本模型具有良好的适用性。

    2011年01期 v.39;No.263 32-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4K]
    [下载次数:2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 ]

化工流体力学

  • 幂律流体中平行上升双气泡间相互作用研究

    姜韶堃;马友光;范文元;朱春英;

    采用流体体积(VOF)法对非牛顿幂律流体中平行上升双气泡间相互作用进行了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剪切变稀效应及气泡周围流场结构对气泡间相互作用的贡献分别随着气泡间距增大而减小,气泡间相互作用主要受气泡间流体涡旋结构控制。当初始间距很小时,气泡平行聚并发生;随着初始间距增大,双气泡行为转变为相互影响的平行上升;当初始间距增大到一定程度后,双气泡更接近于彼此无影响的平行上升过程。对于无聚并平行上升过程,双气泡表现出与单气泡上升过程相似的形变特征,而上升速度小于单气泡上升过程。

    2011年01期 v.39;No.263 37-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1K]
    [下载次数:1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2 ]
  • 立体传质塔板板上液相流场的三维数值模拟

    王志英;孙玉春;刘继东;李春利;

    针对立体传质塔板(CTST)操作时的特点,对1 000 mm的CTST板上液相流场进行了三维计算流体力学(CFD)数值模拟。计算得出了板上液相流场的三维分布特征;实验测量和模拟结果对比,结果吻合较好,说明文中模型有较好的准确度,可以用于CTST板上液相流场的预测。对相同条件下筛板和CTST板上的液相流场分别进行模拟,发现CTST板上液相返混明显小于筛板上的液相返混。

    2011年01期 v.39;No.263 4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0K]
    [下载次数:2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2 ]
  • 三相多室气升式环流反应器气含率的研究

    孙守华;路蒙蒙;刘永民;

    在1个4流道的三相多室气升式环流反应器中,以空气-水-K树脂为体系,采用压差法测量气含率,考察了上升室气体表观速率、固体装载量对上升室与下降室气含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上升室的气含率随着该室气体表观速率增加而增加,而随着另一上升室气体表观速率增加而略有降低;下降室的气含率随着该室气体表观速率增加呈现3种变化趋势,而随着另一上升室气体表观速率增加而略有增加。上升室和下降室的气含率均随着固体装载质量增加而降低。在鼓泡流下,根据流体力学平衡原理,建立了上升室气含率的模型;用关联式法得到了下降室气含率的模型,模型预测值与实验结果吻合较好。

    2011年01期 v.39;No.263 45-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2K]
    [下载次数:1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 ]
  • 二相绕流流动特性的相关性和复杂性分析

    洪文鹏;刘燕;

    从相关性和复杂性二方面对气液二相绕流管束的流型进行研究,分析了二相绕流流动特性。首先利用高速摄影仪采集2种节距比管束的不同流型图像,然后对图像处理提取气液二相流流型图像的复杂性测度(互相关系数,分形盒维数,Shannon信息熵),在此基础上研究了3种复杂性测度随气相折算速度变化的动力学特性和表征气液二相流流型的能力。实验结果表明:3种复杂性测度对流型变化是敏感的;通过分析互相关系数、分形维数和信息熵随二相流流动参数的变化规律,可以得到气液二相绕流流动力学结构特征,有助于二相流动力学机理的研究,为揭示二相流流型演化机理和定量标识流型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辅助工具。

    2011年01期 v.39;No.263 49-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7K]
    [下载次数:1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 ]

反应工程

  • 改性TS-1催化甲乙酮氨氧化反应

    赵地顺;张妍;任培兵;段二红;申晓冰;

    将酸碱盐改性的TS-1分子筛用于甲乙酮(MEK)氨氧化反应中,考察了改性物质、反应温度、原料摩尔比、催化剂用量和后续反应时间对反应的影响及催化剂的重复使用与再生性能。结果表明:Zn(NO3)2改性的TS-1为适宜催化剂,较优的工艺条件是反应温度为70℃,n(NH3)∶n(MEK)∶n(H2O2)=3.5∶1∶2,每mol MEK需用催化剂为12 g,反应时间为2.5 h,MEK转化率可达到97.9%,甲乙酮肟(MEKO)选择性为99.6%。催化剂可重复使用3次,经400℃焙烧再生后催化性能基本恢复。

    2011年01期 v.39;No.263 53-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5K]
    [下载次数:2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2 ]
  • H2O2-V2O5催化氧化再生吸附树脂的机理及动力学

    宿程远;王全喜;陈孟林;何星存;黄智;

    利用红外光谱及紫外光谱初步分析了H2O2-V2O5催化氧化再生D301吸附树脂的机理,同时对其反应动力学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随着氧化反应的进行,D301吸附树脂上活性深蓝K-R的特征峰逐渐减弱,当反应进行40 m in时,活性深蓝K-R的特征峰几乎消失。D301吸附树脂在经过6次再生之后,树脂本身的一些基团可能受到一定的破坏,但整体上树脂在经多次再生后,其性质较为稳定,重复使用性较好,表明H2O2-V2O5催化氧化再生D301吸附树脂具有良好的效果,该催化氧化反应过程符合二级反应。

    2011年01期 v.39;No.263 58-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3K]
    [下载次数:1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工程信息

  • 工程建设项目信息

    <正>.华陆工程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总承包的宁波万华MDI技改扩能项目合成氨装置于2010年11月22日12时一次投料试车成功,并生产出合格的液氨。这是该项目继MDI装置6月23日一次投料试车成功生产出合格MDI产品,气化装置10月15日气化炉一次投料点炉成功生产出合格合成气,及甲醇装置11月8日

    2011年01期 v.39;No.263 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K]
    [下载次数: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化工热力学

  • NiFe2O4-M金属陶瓷惰性阳极成分设计的热力学分析

    王宇栋;王飚;戴永年;周晓奎;张自华;

    NiFe2O4-M金属陶瓷惰性阳极由氧化物陶瓷相和金属相组成。多数美国专利认为Fe,Ni,Cu,Co,Ti,Cr,Mn,Al,Pd,Ag,V,Zr,Y,La,Ta,Nb,Sc,Hf,Ca,Sn,Zn等21种金属均适合作为上述阳极的金属相成分。但文中的热力学详细分析计算结果表明:在上述前8种金属中,仅有Cu,Ni 2种适合作为惰性阳极的金属相;Al,Mn,Cr,Ti,Fe,Co不适合作为金属相成分,因为这些金属在阳极烧结过程中会对陶瓷相氧化物产生还原反应。除上述8种金属元素外,Pd,Ag,V,Zr,Y等其余13种金属,也因价格昂贵或资源短缺而不适宜作为上述阳极的金属相。

    2011年01期 v.39;No.263 62-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8K]
    [下载次数:1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2 ]
  • 左磷右胺盐母液黏度测定与关联

    乔琳;谭蔚;崔波;刘瑶;董远达;刘丽艳;

    在液体混合物黏度理论的基础上,选取适宜的黏度方程,通过对左磷右胺盐[(±)2顺21,22环氧丙基磷酸(±)苯乙胺]母液组分分析和黏度测定,关联得到了左磷右胺盐(左盐)母液和水、乙醇的黏度理论计算公式,并将所得黏度的计算结果和实验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该黏度理论计算公式与含少量水的体系实验测定关联结果较好,对含水量较多体系的实验测定结果存在一定的误差。黏度测定实验结果还表明,乙醇和一定量的水均能有效降低母液黏度,为化学生产磷霉素钠的工程应用提供了一种简便途径。

    2011年01期 v.39;No.263 66-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9K]
    [下载次数:1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 ]
  • 三元体系Cd2+∥Cl-,SO42--H2O 298K相平衡研究

    邹芳;黄艺;彭云;曾英;

    采用等温溶解平衡法,研究了三元体系Cd2+∥Cl-,SO24--H2O在298 K时的溶解度,测定了平衡液相的密度,折光率和pH值等物化性质,确定了该体系的共饱点组成。该体系属于简单共饱和型,未形成复盐或固溶体。共饱点的固相盐组成为CdCl2·H2O,3CdSO4·8H2O,液相组成为w(CdCl2)38.65%,w(CdSO4)25.40%。CdCl2·H2O和3CdSO4·8H2O 2种盐互有盐析作用。

    2011年01期 v.39;No.263 70-72+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3K]
    [下载次数:1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材料科学

  • Fe粉表面化学镀Ni-P的热力学与动力学

    闫操;戴玉林;徐宏;侯峰;姚志燕;

    为了改善粉末的表面性状、提高其耐腐蚀及耐磨损性能、降低烧结温度,文中用化学镀法在Fe粉表面包覆了低熔点的Ni-P合金镀层。为了更好地控制粉体化学镀的沉积速率及探讨其沉积机制,引入电化学Bockris方程式、用称量法测定Fe粉表面镀层的沉积量,根据热力学基本方程式求得了热力学函数ΔG㈠depΘ,ΔSd㈠epΘ,ΔHd㈠epΘ,并研究了各个实验因素对应的动力学参数,建立了沉积速率的经验方程式。实验结果表明:粉体化学镀的最佳施镀温度为362 K,高于此温度时,镀液易分解。在施镀温度范围内,化学反应过程可自发进行,体系为吸热反应。

    2011年01期 v.39;No.263 73-76+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6K]
    [下载次数:3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2 ]

精细化工

  • 肌肉醇取代吡啶酸盐的合成及生物活性

    孙晓红;曾振芳;刘源发;陈邦;谢斌;

    为合成新的胍盐,探讨结构活性关系,以硫脲和硫酸二甲酯为起始原料反应先生成S-甲基异硫脲硫酸盐,再与2-甲基氨基乙醇反应生成肌肉醇硫酸盐,用NaOH溶液中和分离出肌肉醇碱,最后采用酸碱成盐组合法与取代吡啶酸反应得到了6个含胍基的肌肉醇盐。通过红外光谱(IR)、核磁共振(1H NMR)、元素分析和熔点测定确定了各化合物的结构。对化合物进行了室内活性测试,结果表明:该类化合物具有较好的植物生长调节活性,所得数据为胍类新活性化合物的进一步开发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

    2011年01期 v.39;No.263 77-80+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7K]
    [下载次数:1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2 ]

医药工程

  • 培养条件优化和菌种选育提高雷帕霉素发酵水平

    陈希杨;朱湘成;杨冬;沈文和;徐志南;岑沛霖;

    研究了雷帕霉素发酵的最佳种子培养时间,发现60 h的种子液能够产生最高的发酵水平。系统地考察了发酵培养基中不同水平的碳氮源和各种无机盐对雷帕霉素发酵水平的影响,并确定最优的培养基配方。在以上优化后的条件下雷帕霉素原始菌的发酵水平从未优化时95 mg/L提高到170 mg/L左右,提高幅度达到79%,取得了明显的效果。然后通过多种诱变手段,经过多轮诱变育种,筛选到最高产量为420 mg/L的一株菌株,比出发菌株提高了3倍多。

    2011年01期 v.39;No.263 81-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3K]
    [下载次数:5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2 ]

化工工艺技术及应用

  • 无水哌嗪合成工艺放大研究

    刘荣杰;田忠社;张春苗;刘文;陈彪;

    以无水哌嗪合成的小试研究工艺条件为依据,对无水哌嗪合成过程进行工艺计算,以空速为放大参数,采用半经验半理论的放大方法,完成了放大试验的工艺研究,得到原料液中乙二胺质量分数50%,反应温度360℃,原料流量30 L/h放大条件下合成无水哌嗪的最佳工艺条件。在最佳工艺条件下乙二胺的转化率为91.19%,哌嗪收率为65.34%,三乙烯二胺收率为25.74%。放大试验结果与小试试验结果吻合良好。

    2011年01期 v.39;No.263 85-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6K]
    [下载次数:4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脱苯塔采萘及脱苯工艺改进的探讨

    商恩霞;王柱祥;张兵;

    系统分析了采用传统汽提工艺的脱苯塔不能从侧线采出合格萘油的症结所在。通过对脱苯塔的操作工况、富油加热的热源选择、洗油再生的方式等工艺和设备问题的深入剖析,针对性地提出了脱苯塔减压操作、富油采用导热油间接加热、洗油采用热贫油加热并贫油再生的一系列优化工艺和设备的具体措施,从而实现了萘油的顺利采出,并在保证采萘的前提下,进一步降低了蒸汽的降耗和生产废水的排放,达到节能减排的效果。

    2011年01期 v.39;No.263 89-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3K]
    [下载次数:3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 ]

工程设计技术及应用

  • 多晶硅精馏塔系统中安全阀泄放量的计算

    张璐璐;李汉;王波;张炜;

    在多晶硅精馏塔系统安全阀的设计中,针对整个塔系统的安全防护及氯硅烷与水发生剧烈化学反应的特性,全面考查了物料泄露对于泄放量的影响。根据已有公式并结合氯硅烷的特有物性,提出在外部火灾和换热管破裂2种工况下安全阀泄放量的计算方法。结果表明:换热器破裂的泄放量大于外部火灾的泄放量,化学反应会产生更大的泄放量。采用此计算方法更加贴近实际工艺,使系统泄放量增加了2倍多,降低了危险隐患,并为以后的有机硅设计提供借鉴与参考。

    2011年01期 v.39;No.263 94-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6K]
    [下载次数:3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2 ]

综述与进展

  • 微通道内气液(液液)二相流的实验研究进展

    付涛涛;马友光;朱春英;

    综述了微通道内气液(液液)二相流的流型特征。微通道内气液二相流常见的流型为泡状流、弹状流、环状流和翻腾流;液液二相流常见的流型为液滴流、塞状流、平行流及环状流。分析了不同操作条件对气液(液液)二相流行为的影响。介绍了微通道内气液(液液)二相流流型判别谱图,对常用的弹状流、液滴流和塞状流进行了重点介绍。指出了微通道内气液(液液)二相流的研究难点,并对该领域今后的主要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2011年01期 v.39;No.263 98-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K]
    [下载次数:9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2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