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娟;周玉青;韩萍芳;吕效平;
以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MD I)为交联剂、对β-环糊精(-βCD)进行修饰改性,制得吸附剂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β-环糊精(MD I--βCD),并用于吸附处理苯酚废水。采用红外光谱(IR)及扫描电镜(SEM)对交联产物进行表征,结果发现,所得的交联产物即为目标产物。考察了振荡时间、溶液pH值,吸附温度、聚合物MD I-β-CD用量以及苯酚溶液初始质量浓度对苯酚吸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20℃,振荡时间40 m in,pH值3—7,聚合物用量40 mg/mL,吸附质量比能达到18.1 mg/g。该吸附剂具有吸附能力强、无二次污染、环境友好等优点,在处理酚类废水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2011年09期 v.39;No.271 6-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9K] [下载次数:3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2 ] - 王雪;何德民;王瑶;张秋民;匡国柱;
油页岩热解过程中产生大量的高质量浓度含酚废水无法排放,文中采用溶剂萃取法,以甲基叔戊基醚(TAME)为溶剂,针对页岩油含酚废水的处理进行初步研究。通过实验和Aspen P lus软件模拟相结合来考察TAME的萃取脱酚性能,研究了不同温度和相比条件下错、逆流萃取流程的分离性能。结果表明:TAME的脱酚能力很强,对苯酚的分配系数在40—60之间,pH值在2—10时萃取率达95%以上。此外比较了错、逆流3级萃取工艺,综合考虑萃取效果和溶剂用量,逆流多级萃取远远优于错流多级萃取,塔内3级萃取相比为2时出口废水酚质量浓度可降到1 mg/L以下,且受温度影响不明显。可见TAME的脱酚性能优异,在酸碱性体系中均适用,同时TAME原料易得,成本较低,可以作为含酚废水萃取工艺的萃取剂。
2011年09期 v.39;No.271 1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1K] [下载次数:3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2 ]
- 陈颖冰;秦炜;戴猷元;
为了给工业含酚废水处理提供萃取剂选择和过程设计的指导,以中性含氧类萃取剂仲辛醇、仲辛酮为溶剂进行了苯酚稀溶液萃取性能的实验研究,测定了不同水相pH值、苯酚初始质量浓度条件下2种溶剂的萃取平衡分配系数,并研究了混合溶剂的萃取性能以及盐效应对于萃取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酸性和中性条件下,仲辛醇和仲辛酮对苯酚均有良好的萃取能力,仲辛酮优于仲辛醇;在碱性条件下,由于苯酚分子的解离,萃取平衡分配系数迅速下降。混合溶剂对苯酚的萃取有一定协萃效应,其机理与混合溶剂改变了溶剂分子间以及溶剂与溶质分子间的作用力有关。盐析剂Na2SO4,NaC l的存在能够增强中性萃取剂对苯酚的萃取效果,通过实验数据的回归获得了该体系中盐析效应的表达式。
2011年09期 v.39;No.271 2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0K] [下载次数:3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0 ] |[阅读次数:2 ] - 任斌;考宏涛;郭涛;况文娟;李爱莉;
综述了钙基吸收剂煅烧/碳酸化循环吸收CO2的国内外研究状况。从反应条件对碳酸化反应的影响、改善钙基吸收剂吸收CO2的性能、钙基吸收剂循环热稳定性的方法以及碳酸化反应动力学特性这4个方面进行分析,认为碳酸化反应主要分为化学反应控制和产物层扩散2个阶段,指出CO2分压和吸收剂的颗粒粒径决定着碳酸化反应温度和CO2的脱除效率;水合、醇化能改善钙基吸收剂的孔隙结构及比表面积等,大大提高了碳酸化反应的反应速率和转化率;添加适量惰性物质或扩大吸收剂的孔容能减缓钙基吸收剂的烧结速率。因此,制备具有高反应活性、循环热稳定性的钙基吸收剂,并在工业应用条件下开发合适的反应器,将是未来钙基吸收剂循环煅烧/碳酸化吸收CO2研究的重点。
2011年09期 v.39;No.271 26-29+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K] [下载次数:2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2 ] - 高涵;郭亚平;褚联峰;郭亚军;
研究了四乙烯五胺(TEPA)与N-甲基二乙醇胺(MDEA)混合溶液在总胺浓度一定时,TEPA浓度对CO2吸收情况的影响,考察了吸收过程中尾气摩尔分数、吸收速率、吸收物质的量及吸收时间的相互关系;并比较了TEPA与二乙烯三胺(DETA)、三乙烯四胺(TETA)对MDEA吸收CO2的活化作用,考察了3种烯胺在吸收与解吸循环条件下的综合脱碳能力。实验结果表明:增大TEPA浓度可提高TEPA+MDEA体系吸收能力;相比DETA和TETA,TEPA作为活化剂可使混胺溶液具有更高的吸收速率和吸收物质的量;在有解吸同时进行的吸收过程中,TEPA脱碳能力仍好于其他2种烯胺。
2011年09期 v.39;No.271 30-33+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9K] [下载次数:2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2 ]
- 栾德玉;周慎杰;陈颂英;楚树坡;
基于混沌混合理论,提出了一种错位叶片的结构形式,用来消除层流流场的混合隔离区。利用CFD的方法,对六弯叶涡轮(6BT)和错位六弯叶涡轮(6SBT)2种搅拌器在黄原胶水溶液中的流场变化进行研究,分析比较了2种搅拌器的流场结构、速度分布以及功率消耗的不同。结果表明,模拟计算得到的功率值与实验测量值吻合较好,6SBT桨在层流区的临界雷诺数为20;错位叶片搅拌流场结构不对称,可消除流场隔离区,搅动范围变大;随Re增大,对层流流场的改善效果增强,全槽的平均剪切速率得以提高,并且具有节能功效。在转速N=5 r/s的条件下,6SBT桨的轴向和径向速度分布整体上明显好于6BT桨,而功耗约为6BT桨的93%。
2011年09期 v.39;No.271 4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4K] [下载次数:3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4 ] |[阅读次数:2 ] - 陈娟;卢啸风;吉辉;胡清;
循环流化床(CFB)布风板的风帽结构设计及其布置方式与风帽出口小孔空气射流在密相区的射流特性密切相关。在一可视化冷态试验台上,采用真实CFB锅炉床料,对不同直径的小孔在密相实料层中的空气射流特性进行了试验研究。提出并验证了小孔空气射流在密相实料层中的射程的定义。试验结果表明:小孔空气射流射程随射流初速和小孔直径的增大而增大,随初始床料高度和床料颗粒粒径的增大而减小。此外,分析得出了小孔射流射程在2种宽筛分床料下的经验关系式,关系式计算值与试验值吻合较好,可用于优化布风板风帽结构设计及其布置方式。
2011年09期 v.39;No.271 47-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0K] [下载次数: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 ]
- 张亚平;陈锦芳;林郑忠;吕春枚;郑丽娥;
为了查明阳离子类染料在微波诱导过程中的去除效果和机理,以Mn/AC为诱导催化剂,将阳离子红GTL作为目标物进行了微波诱导去除。考察了催化剂用量、微波功率、染料初始质量浓度、反应过程pH值对阳离子红GTL去除率的影响,通过阳离子红GTL不同工艺去除比较、异丙醇添加及反应过程中溶液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变化探讨了微波诱导过程机制;进一步通过催化剂的多次使用效果及扫描电镜分析研究了金属锰负载对催化剂活性和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Mn/AC用量4 g,微波功率300 W,阳离子红质量浓度为50 mg/L,pH=7.0,反应时间5 m in的条件下,阳离子红GTL去除率达到98.85%;微波和Mn/AC催化剂具有协同效应;该微波诱导过程同时存在氧化反应和热吸附效应,热吸附效应和氧化反应对CODCr的去除比例为26/10,Mn/AC催化剂具有较高的稳定性。
2011年09期 v.39;No.271 52-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3K] [下载次数: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2 ] - 李宏;赵立党;李冬;杨小彦;王军策;李斌;李稳宏;
煤焦油的含水质量分数过高,可对加氢设备、催化剂造成危害,为了得到煤焦油脱水的一般规律,对中温煤焦油脱水的动力学进行了研究。以陕北神木中温热解煤焦油为原料,在加热脱水和加破乳剂脱水2种情况下,以Sm oluchowsk i聚沉理论和Stokes-E inste in碰撞理论为基础,建立了中温煤焦油脱水动力学模型,考察了温度、黏度、时间及含水质量分数对中温煤焦油脱水率的影响。用M atlab软件拟合出各动力学参数,并用实测数据对模型的可靠性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所推导的模型Ⅱ优于模型Ⅰ,模型Ⅱ可较好地对煤焦油的脱水率结果进行预测。
2011年09期 v.39;No.271 57-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6K] [下载次数:4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2 ] - 丁建军;黄星亮;
基于流化催化裂化(FCC)轻汽油(初馏点—358 K)中所含烯烃组分的性质,将其划分为4个集总,采用管式滴流床反应器,在压力0.5—2 MPa、反应温度353—413 K、液体空速2.5—7.5 h-1的条件下,对烯烃在镍加氢催化剂上的加氢反应进行宏观动力学研究。实验结果显示:n-C4=,n-C5=,i-C5=,n-C6=加氢反应对烯烃的反应级数都为1,对氢压的反应级数分别为2.26,2.16,1.74,1.74,表明氢压对加氢反应的影响程度跟烯烃碳数及其结构有关;加氢活化能依次为19.11,21.11,32.1,21.83 kJ/mol,表明随着烯烃碳数的增加,加氢反应越难,同碳数支链烯烃比直链烯烃更难加氢。对动力学方程的检验表明,计算值与实验值吻合较好,误差基本在10%以内,模型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可用于反应过程模拟和反应器的设计。
2011年09期 v.39;No.271 61-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8K] [下载次数:4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2 ] - 钟巍;田宙;
约束爆炸会产生高温高压环境,该环境下,爆炸产物和空气中的氧气等成分极易发生化学反应。研究约束爆炸中涉及到的化学反应动力学过程,将动力学过程的具体参数耦合到约束爆炸中,可以获得约束爆炸后密封容器或者密闭爆室内更精确的总压力、静态压力和爆炸释放的总热量值,进而更准确地描述约束爆炸中的热应变、力学效应等重要物理现象,对于完善爆炸现象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总结国内外在这方面的研究工作,介绍了在约束爆炸研究中引入化学反应动力学过程的发展历史和最新进展,取得的研究成果,以及进行实验采用的技术方案和数值模拟方法。重点介绍了在化爆小当量约束爆炸的研究中,考虑化学反应动力学过程的实验研究方法和数值模拟方法,并分析指出了一些有待进一步研究解决的问题。
2011年09期 v.39;No.271 66-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1K] [下载次数:2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2 ] - 韩瑾;
以丙烯酰胺和丙烯酸为共聚单体,过硫酸铵-亚硫酸氢钠为氧化还原引发体系,Span 60/Tween 80为复合乳化剂,在白油中进行反相乳液聚合,制备出了稳定的"油包水"型乳液,并初步评价了其在不同的钻井液中的性能。结果表明:该乳液在淡水、盐水以及饱和盐水钻井液中随着质量分数的增加具有较明显的增黏性能,但其在高温下的老化性能仍需进一步改进。
2011年09期 v.39;No.271 71-73+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K] [下载次数:1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2 ]
- 陈雄;吴坚平;童灿灿;张林;杨立荣;
丁醇发酵受产物丁醇的抑制,产率和产物浓度低,过程经济性差,为减轻丁醇的抑制,制备了聚二甲基硅氧烷/聚偏氟乙烯(PDMS/PVDF)复合膜用于丙酮-丁醇-乙醇-水体系有机成分的分离。以分离因子和渗透通量为评价指标,考察了料液温度、质量分数和pH值对复合膜渗透汽化分离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料液温度升高能提高膜的分离性能;料液质量分数的增加能增大复合膜的总渗透通量和丁醇的分离因子,但丙酮和乙醇的分离因子则有所降低;料液pH值的影响不明显。将复合膜应用于丁醇发酵过程,进行丁醇发酵与分离的耦合,使淀粉利用率提高了51.2%,溶剂质量分数提高了87.3%,耦合阶段生产强度达到了1.33 g/(L.h),提高了73.7%,并且丁醇在渗透液中得到浓缩。因此,所制备的PDMS/PVDF复合膜能够应用于丁醇发酵过程,显著提高丁醇发酵过程的经济性。
2011年09期 v.39;No.271 83-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5K] [下载次数:2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2 ] - 李福建;仲兆祥;邢卫红;
在膜分离中引入曝气可有效减轻浓差极化和膜污染,提高膜过程分离效率。文中采用实验对比验证和气液二相流理论计算的方法,研究了曝气方式对膜分离过程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采用导流板仅在膜通道曝气过程的曝气量为250 L/h时,可维持平均压力增长率为40 Pa/m in,能有效控制膜污染;继续增大曝气量,曝气方式对膜污染控制效果的影响变小;曝气方式对膜面悬浮液质量浓度影响显著,直接曝气使膜面悬浮颗粒质量浓度不断增大,膜面易形成膜污染。气液二相流理论计算表明,对膜通道曝气的膜面气液流速和剪切力是全膜曝气膜过程的2—13倍,并且其气液上升流和下降流分别控制膜通道表面和膜外壁膜污染。
2011年09期 v.39;No.271 88-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2K] [下载次数:2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