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倩;李士雨;李金来;
甲醇生产工艺普遍存在能耗、水耗过高的问题,对该工艺进行过程集成节能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以60万t/a煤制甲醇装置为背景,将处于上下游关系的甲醇合成及精馏单元作为一个系统考虑。利用夹点技术对该系统的用能现状和换热网络进行了分析,找出了违背夹点设计原则的不合理换热匹配。在此基础上,通过充分回收系统高温热源尤其是甲醇合成塔出塔合成气的能量,提出了2种现行换热网络的优化方案。方案1:节约低压蒸汽34.8%,节约脱盐水和循环冷却水21.1%,其中节约1.2 MPa低压蒸汽2 277.7 kW,节约0.3 MPa低压蒸汽20 544.4 kW;方案2:节约低压蒸汽30.8%,节约脱盐水和循环冷却水18.7%,其中节约1.2 MPa低压蒸汽6 027.0 kW,节约0.3 MPa低压蒸汽14 157.5 kW。当1.2 MPa与0.3 MPa低压蒸汽价格差距较大时,选择方案2较合理。
2012年10期 v.40;No.284 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9K] [下载次数:6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1 ] - 陈倩;李士雨;李金来;
甲醇生产工艺普遍存在能耗、水耗过高的问题,对该工艺进行过程集成节能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以60万t/a煤制甲醇装置为背景,将处于上下游关系的甲醇合成及精馏单元作为一个系统考虑。利用夹点技术对该系统的用能现状和换热网络进行了分析,找出了违背夹点设计原则的不合理换热匹配。在此基础上,通过充分回收系统高温热源尤其是甲醇合成塔出塔合成气的能量,提出了2种现行换热网络的优化方案。方案1:节约低压蒸汽34.8%,节约脱盐水和循环冷却水21.1%,其中节约1.2 MPa低压蒸汽2 277.7 kW,节约0.3 MPa低压蒸汽20 544.4 kW;方案2:节约低压蒸汽30.8%,节约脱盐水和循环冷却水18.7%,其中节约1.2 MPa低压蒸汽6 027.0 kW,节约0.3 MPa低压蒸汽14 157.5 kW。当1.2 MPa与0.3 MPa低压蒸汽价格差距较大时,选择方案2较合理。
2012年10期 v.40;No.284 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9K] [下载次数:6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1 ] - 杨磊;朱志华;
采用活性炭对经六级逆流萃取后含低质量浓度N,N-二甲基甲酰胺(DMF)的萃余液废水进行吸附处理,研究了活性炭吸附等温线、活性炭投加量对吸附过程的影响,流速和活性炭种类对动态吸附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流速为2 mL/min左右,活性炭粒径为1—2 mm时,动态吸附性能较好。此时,动态吸附穿透点为180 min,活性炭对DMF饱和吸附量为53.50 mg/g。萃余液经过吸附处理后,废水中DMF的质量浓度可降至9 mg/L以下,达到了国家一级排放标准。
2012年10期 v.40;No.284 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2K] [下载次数:3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0 ] - 杨磊;朱志华;
采用活性炭对经六级逆流萃取后含低质量浓度N,N-二甲基甲酰胺(DMF)的萃余液废水进行吸附处理,研究了活性炭吸附等温线、活性炭投加量对吸附过程的影响,流速和活性炭种类对动态吸附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流速为2 mL/min左右,活性炭粒径为1—2 mm时,动态吸附性能较好。此时,动态吸附穿透点为180 min,活性炭对DMF饱和吸附量为53.50 mg/g。萃余液经过吸附处理后,废水中DMF的质量浓度可降至9 mg/L以下,达到了国家一级排放标准。
2012年10期 v.40;No.284 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2K] [下载次数:3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0 ] - 郭欣;李士雨;李金来;
采用夹点技术对某60万t/a煤气制甲醇项目低温甲醇洗装置低温段换热网络进行节能潜力分析,明确了该单元公用工程消耗的目标值和设计值,找出了用能不合理的环节和原因,揭示了工艺优化方向和节能潜力。基于在较小的经济投入下获得更大的改造经济效益,提出了几种换热网络改造方案,并确定了最终方案,优化结果可节约冷公用工程液氨制冷剂735.38 kW,为需要制冷剂作为冷公用工程的低温系统换热网络优化提供参考依据。
2012年10期 v.40;No.284 10-12+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0K] [下载次数:2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郭欣;李士雨;李金来;
采用夹点技术对某60万t/a煤气制甲醇项目低温甲醇洗装置低温段换热网络进行节能潜力分析,明确了该单元公用工程消耗的目标值和设计值,找出了用能不合理的环节和原因,揭示了工艺优化方向和节能潜力。基于在较小的经济投入下获得更大的改造经济效益,提出了几种换热网络改造方案,并确定了最终方案,优化结果可节约冷公用工程液氨制冷剂735.38 kW,为需要制冷剂作为冷公用工程的低温系统换热网络优化提供参考依据。
2012年10期 v.40;No.284 10-12+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0K] [下载次数:2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吴瑕;顾丽莉;杨荣;
通过向乙醇汽油中加入相稳定剂的方法,获得稳定的含水乙醇汽油体系,从而降低其成本,促进乙醇汽油在我国的推广应用。对4种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月桂醇聚氧乙烯醚(AEO-3)、壬基酚聚氧乙烯醚(NP-4)、辛基酚聚氧乙烯醚(OP-4,OP-6)的相稳定效果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对E15,E20和E25乙醇汽油,相稳定剂用量(体积分数)大于3%时,AEO-3的相稳定效果最优;对E5,E10乙醇汽油,随各表面活性剂的HLB值逐渐增大,相稳定效果依次增强。温度一定,体系的最大增溶水量与表面活性剂用量、乙醇配比均成正比。
2012年10期 v.40;No.284 17-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5K] [下载次数:1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吴瑕;顾丽莉;杨荣;
通过向乙醇汽油中加入相稳定剂的方法,获得稳定的含水乙醇汽油体系,从而降低其成本,促进乙醇汽油在我国的推广应用。对4种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月桂醇聚氧乙烯醚(AEO-3)、壬基酚聚氧乙烯醚(NP-4)、辛基酚聚氧乙烯醚(OP-4,OP-6)的相稳定效果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对E15,E20和E25乙醇汽油,相稳定剂用量(体积分数)大于3%时,AEO-3的相稳定效果最优;对E5,E10乙醇汽油,随各表面活性剂的HLB值逐渐增大,相稳定效果依次增强。温度一定,体系的最大增溶水量与表面活性剂用量、乙醇配比均成正比。
2012年10期 v.40;No.284 17-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5K] [下载次数:1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文键;李亚梅;王斯民;厉彦忠;吴晨龙;
为了提高板翅式换热器的换热性能,采用CFD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翅片结构参数和入口Re数对板翅式换热器平直翅片的表面传热与流动阻力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流体被加热时,翅片通道内部靠近固体壁面的流体温度较高,通道中心主流体区温度较低。流体在翅片通道内的温度分布呈一定梯度,靠近一次表面的流体温度梯度较大,而靠近二次表面的流体温度梯度较小。随着翅片高度和翅片间距的增加,平直翅片的表面传热因子和摩擦因子增大。而且,增加翅片的厚度,可在一定程度提高其换热性能,但翅片厚度存在一个最优值。研究结果可为板翅式换热器的优化设计提供理论指导。
2012年10期 v.40;No.284 25-28+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7K] [下载次数:14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1 ] |[阅读次数:0 ] - 文键;李亚梅;王斯民;厉彦忠;吴晨龙;
为了提高板翅式换热器的换热性能,采用CFD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翅片结构参数和入口Re数对板翅式换热器平直翅片的表面传热与流动阻力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流体被加热时,翅片通道内部靠近固体壁面的流体温度较高,通道中心主流体区温度较低。流体在翅片通道内的温度分布呈一定梯度,靠近一次表面的流体温度梯度较大,而靠近二次表面的流体温度梯度较小。随着翅片高度和翅片间距的增加,平直翅片的表面传热因子和摩擦因子增大。而且,增加翅片的厚度,可在一定程度提高其换热性能,但翅片厚度存在一个最优值。研究结果可为板翅式换热器的优化设计提供理论指导。
2012年10期 v.40;No.284 25-28+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7K] [下载次数:14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1 ] |[阅读次数:0 ] - 谭祥辉;朱冬生;张立振;曾力丁;成取林;
介绍了扭曲管换热器的结构特点、强化传热机理,总结了关于扭曲管换热器管程以及壳程流场的分析,同时介绍了相关分析方法和研究成果,同时从换热器设计制造的角度,对目前已有的扭曲管换热器管程、壳程传热计算公式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在扭曲椭圆管换热器目前研究状况的基础上,介绍了某厂采用扭曲椭圆管凝汽器的运行效果,结果表明:在一定情况下,扭曲管换热器的冷凝换热效果同样优于传统的折流板换热器,具有很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2012年10期 v.40;No.284 29-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3K] [下载次数:4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谭祥辉;朱冬生;张立振;曾力丁;成取林;
介绍了扭曲管换热器的结构特点、强化传热机理,总结了关于扭曲管换热器管程以及壳程流场的分析,同时介绍了相关分析方法和研究成果,同时从换热器设计制造的角度,对目前已有的扭曲管换热器管程、壳程传热计算公式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在扭曲椭圆管换热器目前研究状况的基础上,介绍了某厂采用扭曲椭圆管凝汽器的运行效果,结果表明:在一定情况下,扭曲管换热器的冷凝换热效果同样优于传统的折流板换热器,具有很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2012年10期 v.40;No.284 29-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3K] [下载次数:4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孙斌;刘正生;李喜燕;
制备了粒径为50 nm的ZrO2-水纳米流体,并通过添加分散剂NH4PAA改善纳米流体的稳定性。测量了4种不同质量分数(0.2%,0.4%,0.8%,1.2%)的ZrO2-水纳米流体在层流状态下的对流换热系数。实验结果表明:在相同雷诺数下,纳米流体的换热系数要比纯水的有所提高,并随着ZrO2纳米颗粒质量分数的增加而增大。当纳米流体的质量分数为0.2%,0.4%,0.8%,1.2%时,其平均换热系数比纯水分别提高了1.9%,2.4%,5.2%和8.8%。实验管道内的不同位置也影响纳米流体换热系数的提高,入口段的换热系数要比充分发展段提高得更明显,其主要原因是纳米颗粒对流体边界层的干扰。
2012年10期 v.40;No.284 35-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9K] [下载次数:1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孙斌;刘正生;李喜燕;
制备了粒径为50 nm的ZrO2-水纳米流体,并通过添加分散剂NH4PAA改善纳米流体的稳定性。测量了4种不同质量分数(0.2%,0.4%,0.8%,1.2%)的ZrO2-水纳米流体在层流状态下的对流换热系数。实验结果表明:在相同雷诺数下,纳米流体的换热系数要比纯水的有所提高,并随着ZrO2纳米颗粒质量分数的增加而增大。当纳米流体的质量分数为0.2%,0.4%,0.8%,1.2%时,其平均换热系数比纯水分别提高了1.9%,2.4%,5.2%和8.8%。实验管道内的不同位置也影响纳米流体换热系数的提高,入口段的换热系数要比充分发展段提高得更明显,其主要原因是纳米颗粒对流体边界层的干扰。
2012年10期 v.40;No.284 35-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9K] [下载次数:1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邵少花;顾正桂;
二氯甲烷-甲醇-丙酮-水四元体系常见于化工、医药等行业生产的废液中,该体系分离回收的前提是进行汽液平衡数据的测定。现利用单级循环汽液平衡釜测定了二氯甲烷、甲醇、丙酮、水混合液中的6组二元体系在常压下的汽液平衡数据,同时对其进行了点对点法热力学一致性校验。实验中采用SP-6800型气相色谱仪分析汽液相组成,并运用Matlab中的非线性最小二乘法分别关联6组二元体系的汽液相组成,从而得到6对Wilson模型参数,并计算出相应的汽相组成。此外,还测定了二氯甲烷-甲醇-丙酮-水四元体系在100 kPa下的汽液平衡数据,并用关联出的6对模型参数计算该四元体系的汽液平衡数据。将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进行对比,实验值与计算值间的绝对偏差均小于0.05。实验结果表明Wilson模型的拟合精度高,适合于关联二氯甲烷、甲醇、丙酮、水体系。实验和计算结果为萃取精馏分离二氯甲烷、甲醇、丙酮、水混合液提供了一定的基础数据。
2012年10期 v.40;No.284 40-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K] [下载次数:5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邵少花;顾正桂;
二氯甲烷-甲醇-丙酮-水四元体系常见于化工、医药等行业生产的废液中,该体系分离回收的前提是进行汽液平衡数据的测定。现利用单级循环汽液平衡釜测定了二氯甲烷、甲醇、丙酮、水混合液中的6组二元体系在常压下的汽液平衡数据,同时对其进行了点对点法热力学一致性校验。实验中采用SP-6800型气相色谱仪分析汽液相组成,并运用Matlab中的非线性最小二乘法分别关联6组二元体系的汽液相组成,从而得到6对Wilson模型参数,并计算出相应的汽相组成。此外,还测定了二氯甲烷-甲醇-丙酮-水四元体系在100 kPa下的汽液平衡数据,并用关联出的6对模型参数计算该四元体系的汽液平衡数据。将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进行对比,实验值与计算值间的绝对偏差均小于0.05。实验结果表明Wilson模型的拟合精度高,适合于关联二氯甲烷、甲醇、丙酮、水体系。实验和计算结果为萃取精馏分离二氯甲烷、甲醇、丙酮、水混合液提供了一定的基础数据。
2012年10期 v.40;No.284 40-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K] [下载次数:5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王志雨;程中虎;房倚天;赵建涛;黄戒介;王洋;
针对流化床煤气化过程中需要长气固接触时间和高固体浓度,开发了耦合灰熔聚流化床和提升管的多段分级转化流化床。为了研究多段分级转化流化床提升管中局部颗粒速度的径向、轴向分布,在不同的操作条件下,采用PV-6型颗粒速度测量仪在冷态实验装置中系统测定提升管内局部颗粒速度。实验结果表明:提升管中任何径向、轴向位置的颗粒速度随着操作气速的增大而增大,随循环量的增加而减小。操作条件对中心区颗粒速度变化的影响明显高于边壁区。颗粒的加速首先发生在提升管中心区域,然后向边壁区域扩展。颗粒速度径向分布的不均匀性沿轴向逐渐增大,并且受操作气速影响比较大。
2012年10期 v.40;No.284 44-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8K] [下载次数:2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王志雨;程中虎;房倚天;赵建涛;黄戒介;王洋;
针对流化床煤气化过程中需要长气固接触时间和高固体浓度,开发了耦合灰熔聚流化床和提升管的多段分级转化流化床。为了研究多段分级转化流化床提升管中局部颗粒速度的径向、轴向分布,在不同的操作条件下,采用PV-6型颗粒速度测量仪在冷态实验装置中系统测定提升管内局部颗粒速度。实验结果表明:提升管中任何径向、轴向位置的颗粒速度随着操作气速的增大而增大,随循环量的增加而减小。操作条件对中心区颗粒速度变化的影响明显高于边壁区。颗粒的加速首先发生在提升管中心区域,然后向边壁区域扩展。颗粒速度径向分布的不均匀性沿轴向逐渐增大,并且受操作气速影响比较大。
2012年10期 v.40;No.284 44-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8K] [下载次数:2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谢明辉;周国忠;孟山雅;王冰;杜叔良;
搅拌设备是目前海上油田实施聚合物驱油的配注系统的关键设备之一。利用计算流体力学方法对聚合物溶解过程采用翼型上推式搅拌器KCXU和锚式搅拌器MS的内外3种组合槽内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获得了搅拌器槽内的流场特性、循环流量及搅拌器的功率消耗。结果表明:在第1种混合状态时,KCXU搅拌器与转动的MS搅拌器组合时的流场变得更为复杂、无序。在第2,3种混合状态时,KCXU搅拌器与正转的MS搅拌器的组合形成的流场速度较大,加强了KCXU搅拌器的流动范围,并,且形成了最大的循环流量,其功率居中。
2012年10期 v.40;No.284 50-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8K] [下载次数:2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谢明辉;周国忠;孟山雅;王冰;杜叔良;
搅拌设备是目前海上油田实施聚合物驱油的配注系统的关键设备之一。利用计算流体力学方法对聚合物溶解过程采用翼型上推式搅拌器KCXU和锚式搅拌器MS的内外3种组合槽内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获得了搅拌器槽内的流场特性、循环流量及搅拌器的功率消耗。结果表明:在第1种混合状态时,KCXU搅拌器与转动的MS搅拌器组合时的流场变得更为复杂、无序。在第2,3种混合状态时,KCXU搅拌器与正转的MS搅拌器的组合形成的流场速度较大,加强了KCXU搅拌器的流动范围,并,且形成了最大的循环流量,其功率居中。
2012年10期 v.40;No.284 50-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8K] [下载次数:2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李建文;钱炜鑫;李涛;应卫勇;房鼎业;
在液体燃料合成浆态搅拌反应器中设置了以金属烧结板为过滤介质的内过滤器,实现固液分离。研究了压降、温度、搅拌转速、固含率、过滤介质孔径及颗粒粒径对过滤速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浆态反应器中进行内过滤可以得到澄清稳定的滤液;随着操作进行,滤饼厚度达到动态平衡,过滤速率最终趋于稳定;过滤速率随着压降、温度、过滤介质孔径、颗粒粒径的增大及搅拌转速、固含率的减小而增大。应用因次分析法建立过滤模型,通过麦夸特算法对实验数据进行最优拟合得到模型的参数值,统计检验以及模型计算值与实验值的比较表明该模型可靠。
2012年10期 v.40;No.284 55-59+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6K] [下载次数:1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李建文;钱炜鑫;李涛;应卫勇;房鼎业;
在液体燃料合成浆态搅拌反应器中设置了以金属烧结板为过滤介质的内过滤器,实现固液分离。研究了压降、温度、搅拌转速、固含率、过滤介质孔径及颗粒粒径对过滤速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浆态反应器中进行内过滤可以得到澄清稳定的滤液;随着操作进行,滤饼厚度达到动态平衡,过滤速率最终趋于稳定;过滤速率随着压降、温度、过滤介质孔径、颗粒粒径的增大及搅拌转速、固含率的减小而增大。应用因次分析法建立过滤模型,通过麦夸特算法对实验数据进行最优拟合得到模型的参数值,统计检验以及模型计算值与实验值的比较表明该模型可靠。
2012年10期 v.40;No.284 55-59+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6K] [下载次数:1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张娟;赵地顺;王春芳;李俊盼;李润泽;胡颜荟;
采用液固相同晶取代法和微波法合成了Ti-β,Ti-NaY和Ti-MCM-41a,并通过红外和紫外-可见漫射对样品进行表征。以二苯并噻吩为研究对象,考察了钛硅分子筛的光催化活性。结果发现,钛硅分子筛具有很好的光催化性能,光催化氧化脱硫的活性顺序为:Ti-MCM-41a>TS-1>Ti-NaY>Ti-β。10 mL模型油为基准的最佳反应条件为:钛质量分数,Ti-β为0.37%,Ti-NaY为3.7%和Ti-MCM-41a为5.325%;催化剂用量,Ti-NaY为0.05 g,Ti-β为0.05g,Ti-MCM-41a为0.04 g,H2O2用量(氧硫摩尔比):Ti-NaY为5.33∶1,Ti-β和Ti-MCM-41为12.39∶1。
2012年10期 v.40;No.284 60-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0K] [下载次数:2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张娟;赵地顺;王春芳;李俊盼;李润泽;胡颜荟;
采用液固相同晶取代法和微波法合成了Ti-β,Ti-NaY和Ti-MCM-41a,并通过红外和紫外-可见漫射对样品进行表征。以二苯并噻吩为研究对象,考察了钛硅分子筛的光催化活性。结果发现,钛硅分子筛具有很好的光催化性能,光催化氧化脱硫的活性顺序为:Ti-MCM-41a>TS-1>Ti-NaY>Ti-β。10 mL模型油为基准的最佳反应条件为:钛质量分数,Ti-β为0.37%,Ti-NaY为3.7%和Ti-MCM-41a为5.325%;催化剂用量,Ti-NaY为0.05 g,Ti-β为0.05g,Ti-MCM-41a为0.04 g,H2O2用量(氧硫摩尔比):Ti-NaY为5.33∶1,Ti-β和Ti-MCM-41为12.39∶1。
2012年10期 v.40;No.284 60-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0K] [下载次数:2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 ] - 白波;陈兰;曹婧;李媖;
调节水相悬浮液的pH值,使得酵母菌主体粒子和P25-TiO2客体粒子表面带相反电荷,通过静电自组装法一步合成了草莓结构的TiO2@酵母菌复合光催化剂。FESEM,EDS,FT-IR,XRD,UV-VIS表征了催化剂的物化结构。FESEM结果表明产品具有椭球形态,长度为(3.6±0.50)μm,宽度为(2.4±0.45)μm,分散性好。X射线粉末衍射表明TiO2客体粒子为锐钛矿和金红石矿晶型。紫外-可见光漫反射光谱证实催化剂对紫外光具有光响应。FT-IR分析表明TiO2@酵母草莓结构的形成与酵母细胞表面和TiO2粒子的表面化学官能团有关,其形成机理可概括为静电自组装过程。沉降性能测试表明该复合催化剂具有较好的悬浮性能,这有利于催化剂的分离回收。在光催化降解刚果红染料水溶液中,TiO2@酵母光催化剂表现出了较高的光催化活性。
2012年10期 v.40;No.284 64-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6K] [下载次数:1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白波;陈兰;曹婧;李媖;
调节水相悬浮液的pH值,使得酵母菌主体粒子和P25-TiO2客体粒子表面带相反电荷,通过静电自组装法一步合成了草莓结构的TiO2@酵母菌复合光催化剂。FESEM,EDS,FT-IR,XRD,UV-VIS表征了催化剂的物化结构。FESEM结果表明产品具有椭球形态,长度为(3.6±0.50)μm,宽度为(2.4±0.45)μm,分散性好。X射线粉末衍射表明TiO2客体粒子为锐钛矿和金红石矿晶型。紫外-可见光漫反射光谱证实催化剂对紫外光具有光响应。FT-IR分析表明TiO2@酵母草莓结构的形成与酵母细胞表面和TiO2粒子的表面化学官能团有关,其形成机理可概括为静电自组装过程。沉降性能测试表明该复合催化剂具有较好的悬浮性能,这有利于催化剂的分离回收。在光催化降解刚果红染料水溶液中,TiO2@酵母光催化剂表现出了较高的光催化活性。
2012年10期 v.40;No.284 64-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6K] [下载次数:1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陈坤;薛珍喜;刘贺;王宗贤;
进行掺炼热转化过程的基础研究可以为炼厂优化掺炼过程以及节能减排增效提供理论指导。文章利用热重分析(TG)和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SC)模拟热反应过程研究了大庆减渣(DQVR)掺混不同比例辽河减渣(LHVR)和委内瑞拉减渣(VNVR)体系的热反应特性。同时采用偏光显微观察技术对其成焦特性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随着劣质渣油所占质量分数的增加,热流强度和总反应热逐渐降低。相对LHVR而言,VNVR使得掺混体系热过程中热流强度变化更为剧烈。劣质渣油掺混比例为质量分数10%时,体系基本没有出现分相。VNVR由于和DQVR在平均分子结构特性上存在的较大差异,使得DQVR和VNVR掺混体系的整体稳定性较差。受热反应过程中,较易出现分相现象,导致2种渣油分相成焦。
2012年10期 v.40;No.284 70-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1K] [下载次数:1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陈坤;薛珍喜;刘贺;王宗贤;
进行掺炼热转化过程的基础研究可以为炼厂优化掺炼过程以及节能减排增效提供理论指导。文章利用热重分析(TG)和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SC)模拟热反应过程研究了大庆减渣(DQVR)掺混不同比例辽河减渣(LHVR)和委内瑞拉减渣(VNVR)体系的热反应特性。同时采用偏光显微观察技术对其成焦特性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随着劣质渣油所占质量分数的增加,热流强度和总反应热逐渐降低。相对LHVR而言,VNVR使得掺混体系热过程中热流强度变化更为剧烈。劣质渣油掺混比例为质量分数10%时,体系基本没有出现分相。VNVR由于和DQVR在平均分子结构特性上存在的较大差异,使得DQVR和VNVR掺混体系的整体稳定性较差。受热反应过程中,较易出现分相现象,导致2种渣油分相成焦。
2012年10期 v.40;No.284 70-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1K] [下载次数:1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李风海;黄戒介;刘全润;贾建波;房倚天;
为探索提高小龙潭褐煤灰熔聚流化床气化过程中操作温度的途径,研究了氧化铝、二氧化硅、高岭土3种耐熔剂对小龙潭褐煤灰熔融特性的影响,在添加耐熔剂前后在氢气和二氧化碳的混合气氛下对小龙潭煤灰进行不同温度的热处理,对矿物组成进行了X-射线衍射(XRD)分析,从矿物质演变的角度分析了灰熔点变化的原因。结果表明:氧化铝、二氧化硅和高岭土3种耐熔剂均可使小龙潭煤的灰熔融温度明显上升。当氧化铝或二氧化硅的添加量(质量分数)为2.2%,或高岭土的添加量为3.0%时,均可使小龙潭煤的灰软化温度上升到1 250℃以上。导致小龙潭煤的灰熔融温度高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在高温下低熔点的钙长石和钙黄长石的生成。添加不同耐熔剂后灰熔点变化程度的差异由于生成的高熔点的莫来石含量的不同引起的。
2012年10期 v.40;No.284 75-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5K] [下载次数:2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李风海;黄戒介;刘全润;贾建波;房倚天;
为探索提高小龙潭褐煤灰熔聚流化床气化过程中操作温度的途径,研究了氧化铝、二氧化硅、高岭土3种耐熔剂对小龙潭褐煤灰熔融特性的影响,在添加耐熔剂前后在氢气和二氧化碳的混合气氛下对小龙潭煤灰进行不同温度的热处理,对矿物组成进行了X-射线衍射(XRD)分析,从矿物质演变的角度分析了灰熔点变化的原因。结果表明:氧化铝、二氧化硅和高岭土3种耐熔剂均可使小龙潭煤的灰熔融温度明显上升。当氧化铝或二氧化硅的添加量(质量分数)为2.2%,或高岭土的添加量为3.0%时,均可使小龙潭煤的灰软化温度上升到1 250℃以上。导致小龙潭煤的灰熔融温度高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在高温下低熔点的钙长石和钙黄长石的生成。添加不同耐熔剂后灰熔点变化程度的差异由于生成的高熔点的莫来石含量的不同引起的。
2012年10期 v.40;No.284 75-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5K] [下载次数:2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杨鑫;黄戒介;赵建涛;房倚天;王洋;
测定了不同比例的褐煤与高熔点煤灰的混灰在弱还原气氛下的灰熔点,并且采用BP神经网络模型对灰熔点与灰成分及其组合参数之间的关系进行预测。结果表明:3种低灰熔点褐煤的灰熔融特性可以通过配入高熔点煤灰显著提高,混灰的灰熔点变化与配比间呈现非线性变化规律,灰熔点上升趋势总体可分为‘前段快速上升后段平缓’和‘前段快速上升中间段平缓后又上升’2种类型,配入灰熔点更高的高熔点煤灰对提高褐煤灰熔融温度效果不一定更优;使用摩尔分数作为基准,输入层包含8个灰成分参数和5个组合参数(硅值、酸值、碱值、白云石比率和R250)的BP神经网络模型对混灰熔点的预测优于仅包含8个灰成分参数的输入层预测模型,且该模型可对混合灰熔点的预测效果较好。
2012年10期 v.40;No.284 80-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6K] [下载次数:3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0 ] - 杨鑫;黄戒介;赵建涛;房倚天;王洋;
测定了不同比例的褐煤与高熔点煤灰的混灰在弱还原气氛下的灰熔点,并且采用BP神经网络模型对灰熔点与灰成分及其组合参数之间的关系进行预测。结果表明:3种低灰熔点褐煤的灰熔融特性可以通过配入高熔点煤灰显著提高,混灰的灰熔点变化与配比间呈现非线性变化规律,灰熔点上升趋势总体可分为‘前段快速上升后段平缓’和‘前段快速上升中间段平缓后又上升’2种类型,配入灰熔点更高的高熔点煤灰对提高褐煤灰熔融温度效果不一定更优;使用摩尔分数作为基准,输入层包含8个灰成分参数和5个组合参数(硅值、酸值、碱值、白云石比率和R250)的BP神经网络模型对混灰熔点的预测优于仅包含8个灰成分参数的输入层预测模型,且该模型可对混合灰熔点的预测效果较好。
2012年10期 v.40;No.284 80-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6K] [下载次数:3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0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