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聚氨酯工业》创刊于1986年,由中国聚氨酯工业协会和江苏省化工研究所有限公司主办,国内唯一公开发行的聚氨酯行业专业性科技刊物,现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被美国化学文摘(CA)和国内多家期刊数据库收录。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刊号:ISSN 1005-1902;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刊号:CN32-1275/TQ。《聚氨酯工业》主要报道聚氨酯制品及其原料等方面的科技成果与发展动态,以刊登行业专题综述、研究报告、生产应用和技术交流、分析测试方法以及生产设备技术进展为主,同时还刊登国内外聚氨酯技术及
2014年11期 v.42;No.309 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K]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4 ] -
<正>欢迎全国作者投稿订阅,本刊为职称资格评审认定刊物。《广东化工》,半月刊,创刊于1974年,发行国内外,刊号为:CN 44-1238/TQ,ISSN 1007-1865,大16开,每月15日及30日出版,在线投稿网址是:www.gdchem.com。本刊被美国《化学文摘》重点收录、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和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收录,第七届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优秀报刊一等奖,在全国化工刊物界享有很高声誉,适合在化工行业的企业、高等院校、研究院所从事管理、科研、工程设计与施工、教学、生产及一切与化工事业相关的人士阅读。
2014年11期 v.42;No.309 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K] [下载次数: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6 ] <正>《工业催化》创刊于1992年10月,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国内统一刊号CN61-1233/TQ,国际标准期刊号ISSN1008-1143,国内发行代号52-200,国外发行代号2992M。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刊载论文被美国《化学文摘(CA)》等15种权威数据库收录或收摘。2000年获得陕西省科技期刊一等奖,2002年、2006年、2010年获得全国石油与化工行业优秀期刊一等奖。主管单位: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主办单位:西北化工研究院。报道范围:化工、石化、炼油、生物工程、医药、环保、新能源等方面催化新技术、新工艺,催化剂的设计、研
2014年11期 v.42;No.309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K] [下载次数: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66 ] -
<正>《化工设计》是国家科委批准的国家级科技刊物。由中国石油和化工勘察设计协会、中国成达工程有限公司联合主办及协会相关成员单位协办。国内外公开发行,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7-6247;国内统一刊号:CN51-1355/TQ。本刊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实用为主的办刊方针,特点是技术与管理并重。《化工设计》是发布石油和化工行业化工设计标准局部修改条文的指定刊物,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发布化工行业标准的刊物。本刊获全国化工优秀信息成果二等奖,已入编《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
2014年11期 v.42;No.309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K] [下载次数: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4 ] <正>为适应我国信息化建设,扩大本刊及作者知识信息交流渠道,《化学工程》期刊已加入《中国知网CNKI系列期刊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文摘(中文版)》、美国《化学文摘》(CA)、美国《剑桥科学文摘》、俄罗斯《文摘杂志》、《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中国文献数据库》、荷兰Scopus、波兰《哥白尼索引》、美国《乌利
2014年11期 v.42;No.309 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K] [下载次数: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2 ]
- 李晓琳;谭蔚;吴皓;
随着化工设备大型化的发展,塔器的风诱导振动现象日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针对此问题,设计了一种新型的扰流减振装置,即正弦声波扰流器,并依据涡致振动理论对声波的扰流减振原理进行了分析。对设计的扰流器进行了风洞实验,研究了扰流器的参数变化对扰流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声波扰流器能够有效减振,其原理是声波干扰使得漩涡脱落频率降低并且脱落的漩涡由单一频率变成多频混杂状态,破坏了共振锁定现象;声波扰流器的安装高度和数目增加,减振效果增强;扰流器的频率和波动速度在一定范围内增加,减振效果增强。研究结果为塔器防振措施中扰流器的设计与工程应用提供了参考和依据。
2014年11期 v.42;No.309 25-28+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2K] [下载次数: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06 ] - 辛燕平;赵明;夏铭;孟继红;姚芳莲;许春建;
对于吡啶-水的分离,与传统的变压精馏工艺相比,热集成变压精馏工艺更加节能经济,进料流量为3 000 kg/h时,可以节约能耗43.52%,节省年度总费用40.70%。为了将该工艺应用在实际生产中,必须解决其控制的问题。在最优设计基础上,提出2种基于PI控制器的控制结构,并采用动态模拟软件Aspen Dynamics检验了存在进料流量和进料组成干扰情况下控制结构的有效性。模拟结果表明:扰动存在时,由于基本控制结构CS1中二塔均存在压力效应,并且控温板温度稳定在设定值,导致水和吡啶产品质量存在较大稳态余差。进而,在CS1基础上引入温差控制策略和压力补偿温度控制策略,提出一种改进的控制结构CS2。模拟结果显示,针对相同的进料流量和进料组成扰动,控制结构CS2的动态控制性能显著提高,产品质量的稳态余差均较小。
2014年11期 v.42;No.309 29-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1K] [下载次数:2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209 ] - 魏钢;汪金刚;夏珩轶;赵玉顺;
为研究SF6分子筛吸附剂回收处理最经济有效的方法,提出了负压热处理再生技术,阐述了吸附剂的负压热处理再生原理,分析了再生过程中分子筛各参数的变化。最后,进行了负压热处理实验,结合红外光谱技术来分析吸附剂中有害成分的含量变化,重点研究了SF6分子筛吸附剂负压热处理最佳再生温度、最佳再生时间以及最佳负压压强,并进行了吸附等温曲线测试验证来确定回收的SF6分子筛吸附剂的解吸能力。实验结果表明,KDHF-03型分子筛吸附剂在20 k Pa、200℃下热处理2 h,可以达到最佳处理效果,SF6有害分解气体产物去除比例约为85%—90%,其吸附能力能恢复至使用前吸附能力的90%左右。
2014年11期 v.42;No.309 35-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5K] [下载次数:1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232 ] - 姚庆鑫;谢建军;刘军霞;唐丽萍;
通过正交试验研究了膨润土/木质素磺酸钠接枝丙烯酰胺-马来酸酐复合吸附树脂(BLPAMA)的皂化实验。采用综合评分法和综合平衡法分析得到皂化实验的优化条件:氢氧化钠溶液浓度2.0 mol/L、皂化温度100℃、皂化时间2.0 h。所得皂化BLPAMA树脂在二元Pb2+/Cu2+溶液中对Pb2+的吸附量为1.717 mmol/g,对Cu2+的吸附量为2.016 mmol/g,Pb2+对Cu2+的选择性吸附系数为8.500。
2014年11期 v.42;No.309 40-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K] [下载次数: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13 ]
- 杨辉著;文键;王斯民;
通过CFD数值方法,从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熵产数NS出发,对比研究折面折流板换热器与原始扇形折流板换热器的性能。以分析改进型换热器能量转换数量和质量的优化程度。研究结果发现:折面折流板换热器封闭了扇形折流板相邻直边之间的三角泄漏区,使换热器不仅保持了壳程流体较好的螺旋状流动,而且流动形成了更加明显的径向速度梯度。折面折流板换热器总传热系数增加30.4%—36.3%,壳程压降增加36.0%—36.5%。螺旋折流板换热器熵产数NS随着传热单元数NTU增加而减小。在相同的入口流量下,折面折流板换热器传热单元数NTU均大于扇形折流板换热器,而熵产数NS均小于扇形折流板换热器,减小了24.4%—28.4%。折面折流板换热器不仅在提高换热器能量转换数量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而且在能量的转换质量,即热力完善程度,也有显著的提高。文中的研究结果对于进一步了解螺旋折流板换热器流动换热的机理、指导换热器优化设计具有重要的意义。
2014年11期 v.42;No.309 45-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4K] [下载次数:2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247 ] - 何立臣;阎华;周寅鹏;何长江;张震;贺建芸;
以质量分数60%甘油水溶液为管程流体,将导程100 mm和400 mm的转子进行交错排列,对内置该组合转子的换热管进行了强化传热及阻力特性实验研究。为了保证实验方法和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在实验开始之前进行了光管实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导程交错2-6和导程交错1-3的2种方案的综合强化传热效果好,该2种方案的综合评价因子PEC值在1.4—1.8之间,而导程交错4-12的综合强化传热效果比较差,PEC值在1.3—1.6之间,不及导程全400 mm的PEC值,说明为了获得较好的综合强化传热效果,必须将大导程转子数量控制在小导程转子强旋流范围内,否则只会起到反作用。
2014年11期 v.42;No.309 5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5K] [下载次数: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320 ] - 解苗苗;关欣;党相兵;
CO2跨临界循环中,气体具有较大的温度滑移并与冷却介质温升过程相匹配,使其在热泵循环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为了优化气体冷却器的性能,提高CO2热泵系统的性能。文中设计了CO2热泵热水器气体冷却器并进行了实验研究。根据Gnielinski换热关联式对套管式气冷器进行结构设计,气体冷却器的长度取14 m,内管内径6mm,外管内径14 mm,壁厚1 mm。利用CO2热泵系统实验台,在不同工况下进行了实验,热泵系统的平均性能系数COP为1.8,平均瞬时冷凝功率1 400 W,总换热系数平均值745 W/(m2·K)。
2014年11期 v.42;No.309 56-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K] [下载次数:3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2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