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婷;温惠云;潘士印;黄赛朋;许宁侠;徐佳桐;刘先宁;贾朝;薛伟明;
粒径是评价微尺度凝胶载体性能的重要参数。文中以3种不同粒径(202,413,809μm)的海藻酸钙(Ca-Alg)凝胶珠为研究对象,以维生素B_(12)(VB_(12))、牛血清白蛋白(BSA)和壳聚糖(CS)为模型分子,实验考察了胶珠粒径对海藻酸钙/壳聚糖(Ca-Alg/CS)微球性能的影响。采用电子扫描显微镜(SEM)、傅里叶红外光谱仪(FTIR)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CLSM)等方法表征膜结构与形貌,采用膨胀率表征膜稳定性。结果表明:Ca-Alg/CS微球的凝胶结构、分子扩散性能和聚电解质复合膜性能与Ca-Alg胶珠粒径具有相关性。随着胶珠粒径减小,凝胶结构趋于致密,对分子扩散阻力增大。在成膜反应过程中,小粒径胶珠表面为成膜反应提供了更多的反应交联位点,在胶珠表面形成更致密连续和更厚的聚电解质复合膜。Ca-Alg/CS微球具有优异的膜强度和稳定性,在细胞固定化培养中具有显著应用优势。
2017年11期 v.45;No.345 1-6+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3K] [下载次数:2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 ] - 王鹤林;蒋丽红;徐可;王亚明;焦星星;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固体超强酸SO_4~(2-)/TiO_2-SiO_2催化剂,用XRD,XPS和NH_3-TPD对其结构进行表征与分析,结果表明:该催化剂为非晶态结构,具有超强酸位。以α-蒎烯,草酸的酯化皂化反应为探针,首先研究了Ti/Si摩尔比、硫酸浸渍浓度对SO_4~(2-)/TiO_2-SiO_2催化性能的影响,得到适宜的SO_4~(2-)/TiO_2-SiO_2催化剂制备条件为:Ti/Si摩尔比1∶3,硫酸浸渍浓度1.5 mol/L。以适宜条件下制备的SO_4~(2-)/TiO_2-SiO_2为催化剂,研究了工艺条件对合成龙脑的反应的影响,得到适宜的工艺条件为反应时间7 h,反应温度75℃,催化剂用量为α-蒎烯的6%,n(α-蒎烯)∶n(草酸)=1∶0.4。在此条件下,α-蒎烯的转化率达到100%,龙脑的收率可达58.14%。该催化剂重复使用5次后,催化活性无明显下降。SO_4~(2-)/TiO_2-SiO_2固体超强酸显示出良好的催化活性和稳定性。
2017年11期 v.45;No.345 7-1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0K] [下载次数:2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1 ]
- 焦镭;马骏;李会鹏;赵华;
以碱处理的β分子筛为硅源,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为模板剂,合成稀土铈掺杂的Ce-β/MCM-41微介孔复合分子筛。采用XRD、FT-IR和N_2吸附-脱附对样品进行表征,并考察铈掺杂量对Ce-β/MCM-41分子筛合成的影响。以苯甲醚(AN)和乙酸酐(AA)为原料,在固定床反应装置上研究了催化剂的催化性能,并考察了反应空速、反应物配比r[n(AN)∶n(AA)]、反应温度和催化剂循环使用次数对对甲氧基苯乙酮(p-MOAP)收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反应物流量65 m L/h、反应空速6.5 h~(-1)、反应温度140℃和r=6.0时,p-MOAP的初始收率可达到61.5%,Ce-β/MCM-41(Ce/β质量比=0.03)在重复使用3次后仍具有不错的催化活性且比β/MCM-41有较大的提高。
2017年11期 v.45;No.345 12-16+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9K] [下载次数:1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卢文新;周兴贵;隋志军;陈风敬;徐建民;夏吴;
利用搭建的回转窑冷模模型,考察了回转窑反应器的转速和倾斜高度对纳米碳纤维(CNFs)合成催化剂停留时间分布的影响。利用Sigmoid函数C对实验数据进行数值模拟,得到了不同转速和倾斜高度下的催化剂停留时间分布函数和参数数值。结果表明:催化剂平均停留时间在转速较低和较高时都随倾斜高度线性递减,并且转速较高时递减速率较快,在回转窑倾斜高度一定时,催化剂平均停留时间与转速成反比关系。在回转窑转速一定时,回转窑倾斜度越高,催化剂停留时间分布密度越集中,反之,则越分散;在回转窑倾斜高度一定时,回转窑转速越高,催化剂停留时间分布密度越集中,反之,越分散。
2017年11期 v.45;No.345 17-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9K] [下载次数:1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冯弦;李冬;张琳娜;薛凤凤;
以煤热解耦合煤焦油加氢制得的低芳煤基石脑油为原料,分配系数、选择性系数、芳烃脱除率和萃余油收率为考察指标,探究不同萃取剂对脱芳效果的影响。最终得到复合萃取剂V(二甲基亚砜)∶V(N,N-二甲基甲酰胺)=9∶1,脱芳效果较好。针对此复合萃取剂,利用Aspen Plus对芳烃抽提的工艺过程进行模拟。优化分析了抽提塔的各工艺参数对脱芳效果的影响,并得到了一套适宜的工艺参数:剂油比0.9∶1,进料温度45℃,理论塔板数35块,压力0.4 MPa。且各因素对芳烃脱除率的影响大小依次为剂油比>进料温度>理论塔板数>压力。在此工艺参数下,得到原料的芳烃脱除率为95.81%,萃余油收率为77.43%。
2017年11期 v.45;No.345 23-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1K] [下载次数:2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李红玑;周孝德;高宏波;陈立军;
凹凸棒石(ATP)作为天然二维纳米材料,因具有丰富孔道和较大比表面积被广泛用于水处理吸附剂,但其中含有大量杂质需提纯改性以期提高其吸附效率。文中研究焙烧、酸碱、水热、微波等一系列手段改性的凹凸棒石孔道结构变化及对水体中重金属离子Cr~(6+)的去除效果。研究结果证明:不同提纯改性方法对ATP的官能团、价键及孔道结构均产生影响。ATP-0(天然矿物)、ATP-1(碱焙烧)产物的吸附脱附曲线符合Ⅰ型等温线,说明以微孔为主;ATP-2(酸水热活化)、ATP-3(酸水热+碱改活化)及ATP-4(酸微波+碱改活化)的吸附曲线逐渐向Ⅳ型等温线转化,存在滞后环,孔道大小顺序为ATP-4>APT-3>ATP-2。吸附过程一般24—48 h达到平衡,对Cr~(6+)吸附效率强弱顺序为:ATP-4>ATP-3>ATP-2>ATP-0>ATP-1,ATP-4吸附效率达89.62%,吸附容量为18.32 mg/g。
2017年11期 v.45;No.345 29-33+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9K] [下载次数:2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1 ]
- 徐世栋;耿来红;潘炳庆;高玉清;
聚N-乙烯基己内酰(PNVCL)是目前应用最多,效果较好的新型天然气水合物动力学抑制剂之一,是传统热力学抑制剂的优良替代品。以甲醇(AM)为溶剂,偶氮二异丙基咪唑啉盐酸盐(AIBI)为引发剂,N-乙烯基己内酰胺(NVCL)为单体,聚合反应得到聚N-乙烯基己内酰胺(PNVCL),考察了反应温度、时间、溶剂量等合成条件对产品分子质量M_n及产率的影响,确定了合理的合成工艺。结果表明:当反应投料比m(NVCL)∶m(AIBI)∶m(AM)=10∶0.03∶19.8,体系温度为65℃,反应时间6 h,小试产率可达95.4%。依据小试条件进行了放大实验,讨论并确定了最佳放大工艺条件,即:m(NVCL)∶m(AIBI)∶m(AM)=10∶0.03∶21,体系温度65—68℃,反应时间5—6h,PNVCL收率为93.4%,具有良好的放大效果。
2017年11期 v.45;No.345 55-58+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6K] [下载次数:4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 ] - 李柏春;薛西西;张静雅;
在反应精馏制备氯乙酸甲酯的生产过程中,反应动力学研究对该工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反应动力学研究是在不同温度下,反应物的转化率随时间的变化曲线,经过合理的数据处理得到反应活化能、反应速率常数等动力学参数,进而得到反应动力学模型。文中主要研究了在间歇反应釜中,甲醇与氯乙酸直接酯化反应制备氯乙酸甲酯的本征反应动力学。通过比较验证,动力学模型计算值与实验值吻合良好,可为反应精馏过程的模拟提供动力学数据。
2017年11期 v.45;No.345 59-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9K] [下载次数:4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 ] - 张拴力;胡甜甜;扈士海;武宇;赵地顺;
为符合绿色化学的要求,解决传统酯化反应催化剂浓硫酸设备腐蚀、副反应多等问题,以价格低廉的吗啡啉为原料,设计合成了1-(3-磺酸基)丙基-3-甲基吗啡啉甲磺酸盐[Mor-C_3SO_3H]MeSO_3等4种磺酸功能化离子液体,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和核磁氢谱对产品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并通过催化合成乙酸正丁酯考察离子液体的催化活性。结果表明:当乙酸与正丁醇摩尔比为1.2∶1,催化剂[Mor-C_3SO_3H]MeSO_3用量为正丁醇质量的5%,带水剂环己烷用量为正丁醇质量的20%,在95℃下,反应5 h,乙酸正丁酯收率可达96.44%,离子液体经回收干燥重复使用7次酯收率仍在94%以上。
2017年11期 v.45;No.345 64-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1K] [下载次数:4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1 ] - 庄玉伟;刘传艺;郭辉;张国宝;曹健;
以二氧化氮为氧化剂,自制吸收塔为反应发生器,通过催化氧化环己醇合成了己二酸。用红外光谱、核磁共振对合成产物的结构进行表征,由结果可知合成产物为己二酸;采用单因素法考察了反应温度、反应时间、二氧化氮气体流速等因素对己二酸收率的影响,优化了合成反应条件。最佳实验条件为:二氧化氮气体流速0.3 L/min,反应温度50—60℃,反应时间6 h,此条件下己二酸的收率可达87.4%,环己醇对二氧化氮的平均吸收率为98.9%。另外,本方法还为二氧化氮的回收利用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
2017年11期 v.45;No.345 70-72+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K] [下载次数:2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